第(2/3)页 时势造英雄,在与匈奴汉国的对战中,苟晞的功劳是巨大的,先后战败多名劲敌,多次打败过石勒,总是在大晋王朝的危难关头充当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只是,大厦将倾,苟晞并不拥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本领。而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洛阳陷落之后,苟晞做了自己最后的努力:置行台,立豫章王司马端为皇太子。在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苟晞为他的国家算得上是鞠躬尽瘁,难道,不足以称为忠臣吗?足矣!只是后来官当得太大,自己把持不住自己,使得终究会来的败亡更加迅速罢了。 作为回报,司马端命苟晞为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郎的梦想,苟晞做到了。而且,是军国大事全权负责的宰相。虽然西晋已然是日薄西山、苟延残喘,但这些意味着无限权力的头衔依然让苟晞骄傲自满。“奴婢千人,侍妾数十,终日累夜不出户庭”,不用猜想,我们都知道苟同志天天躲在家里干了些什么。 后来,是石勒的士兵把苟晞从被窝里拉出来的。盛名之下,石勒并没有杀他,让他做了自己的左司马。只是,也就是成了石勒左司马的一个多月后,苟晞谋反,事败被杀。 晋人苟晞,终不愿为羯人驱使。 晚节不保吗?非也!我认为,更多的,是苟晞对西晋王朝的绝望。既然奋力抗争并不能阻止败亡,杀身成仁成为早晚的事,那么,为什么不趁着刀还没有砍掉头颅之前尽情享受一番呢?否则,我们怎么解释苟晞在洛阳失陷后的堕落?唯有心灰意冷,才敢肆无忌惮!在纵欲狂欢中,等待末日的来临。 好了,我们再来说说石勒和王弥的故事。 作为石勒最主要幕僚的张宾这样评价王弥:“王公人杰,当早除之。” 王弥确实是个人才,是个在匈奴汉国足以和石勒相匹敌的人才。王弥有个响当当绰号“飞豹”。豹本身就意味着迅捷灵敏,若是再加个“飞”字。那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了,现今的中国有一款飞机就叫“飞豹”,不知道赶不赶得上王弥的速度。 至于王弥的军事能力,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还没有投奔刘渊之前,王弥曾经靠着自己主要由流民、乞丐组成的军队一直打到了洛阳城下。要不是那个叫北宫纯的家伙碰巧遇到给解了大围,西晋的灭亡恐怕要提前好几年。 石勒比他强?曾经被苟晞打的如丧家之犬的石勒不比他强,虽然,王弥也曾是苟晞的手下败将。 当主要矛盾(西晋)解决以后,次要矛盾自然就上升为了主要矛盾。就在攻克洛阳之后的回师途中,这两位匈奴汉国的高级将领展开了火拼。 都是欲望惹的祸,越是在兵刀相见的乱世就越表现的赤裸裸。没什么好顾忌的,撕开所有的面纱和矫揉造作,事情的真相本就是如此。 率先动手的是王弥,原因居然是在洛阳城中和刘曜分赃不均而产生的火拼。很搞笑?关石勒什么事?一点都不搞笑。刘曜是刘渊的亲侄子、养子,皇族。得罪了刘曜之后,王弥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刘曜的心思。匈奴汉国是不好再待下去了,想要自保,吞并相对弱小的石勒成为王弥的最佳选择。 很不幸,派出去联合部将的信使被石勒抓到了。更不幸,在没有电话没有发报机的那个年代,王弥不知道这事。 于是,角色发生了逆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