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要知道,当年的韩信可是在齐国已经答应投降的情况下毅然发动进攻的。没别的意思,不打仗,拿什么建功立业,拿什么犒赏三军? 张茂只是臣服,并没有投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刘曜还是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在位期间,虽然实行的是胡汉分治政策,但同时又积极采取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政策。他自己称帝,表示他是北方汉胡各族的正统统治者,而让儿子刘胤做大单于以统治胡人。这样,就有效减轻缓和了胡汉之间的民族冲突。 此外,建立租赋制度,实行封建。这是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向中原王朝学习,对落后的胡人政权来说,有相当积极地意义。 前赵积极推行儒学,在长安设立太学和小学,聘请著名学者传授儒家文化,当时学生多达一千五百余人,并起用了一些有学识的汉人为官。 刘曜的赵国比起匈奴汉国,显示了更大的汉化倾向。因此,学者们认为:匈奴刘氏所建之前赵政权应是汉胡结合的中国封建政权之一,不能以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予以轻视。 但他始终没有一套完整成型的治国安民的政治措施。这就为后来和石勒对决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刘曜初入关中时对部下的规谏还听得进去,如他在修建自己陵墓时想建一座陵宵台,侍中乔豫、和苞上疏劝阻,刘曜听了大喜说:“二侍中恳恳有古人风烈矣,可谓社稷之臣也”。遂罢其工程。但平定巴、氐叛乱不久,骄傲自满的刘曜就开始对大臣们的进谏听不进去了。陈安之乱未平,刘曜就为其父母建造陵墓,功费至亿,大司徒游子远进言停建,但他没有听从,孝顺是孝顺了,但是,为死人花的钱是要从活人嘴里抠出来的,不知道刘曜是否知道。 在古代,修建陵墓是件大事,历代君王从一登基就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坟墓,他们认为,此事关乎自己在阴间的幸福,同时影响着子孙后代是否能够福泽绵长,江山永固。 刘曜,在修陵墓上空耗着自己的有限的民力、财力。致使百姓疲弱,国库空虚,这样的江山又怎么会固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