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勒准本该预料到,但终究还是走出了那一步。或许,只是因为他的已经是皇太后的女儿却要行使皇后的义务让他怒火攻心?不!一定是突然间无限扩大的权力迷住了他的心智,认为只要搞定刘粲,一切也就不在话下。只是,搞定刘粲是简单的,搞定石勒和刘曜却很难很难,他们想要的是和他一样的无限的权力,他为他们创造了这个机会。 勒准找刘曜讲和去了,不知道是拿什么去作为解释杀了刘曜亲妈和亲兄弟以及他全部的族人的说辞。我们也真的不需要知道,这是个很傻很天真的行动,除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外,没有任何意义。 刘曜的回答却是很好的:“刘粲乃无道昏君,杀之有功无过。他要是不死,我怎么当皇帝?明白不?只要你投降,我便算你拥立之功。” 话说得很直白,也很真诚。但是,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娘亲、兄弟和族人的仇不报了,那样就有可能放过勒准吗?当然是不可能。那时,刘曜已然登基,匈奴汉国的皇帝,为先皇刘粲报仇是他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大义之所在。不然,刘曜这个皇帝如何被认可,如何使天下臣民心服? 给仇人以希望,请注意这句话,不是给仇人以未来。一个希望,足以断送你的敌人打算和你鱼死网破的决心。 身负血海深仇,刘曜没有说要和勒准老匹夫不共戴天之类的莽夫之语,概括起来,一句“杀之有功”,让勒准犹豫起来。是啊!战则必死,降还可能活下去,谁不犹豫呢? 这个“犹豫”终于要了勒准的命。 面对必死的困局,处处都是绝境的时候,有一种希望叫做活下去,对生的渴望使得人们愿意尝试一切机会,活下去的机会。即使是一根本就不存在的稻草,只要写上“救命”这两个字,依然愿意竭尽全力去抓取。舍生取义者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什么尊严、金钱、荣誉、地位,只要能保命,丢弃一切都不会惋惜。勒准的弟弟勒明就属于这样的大多数中的一员。 318年十二月,勒准被其弟勒明所杀。随后,勒明投降刘曜并献传国玉玺。原因?原因很简单,他比他的哥哥更相信刘曜的许诺。在他看来,勒准的犹豫,就是找死。 那么好吧,你去死,但不要连累我们大家。 其实刘曜的谎言并不高明,一眼就能判断出真假,但是勒明对死亡的恐惧和活下来的强烈愿望使他更愿意去相信刘曜的话是真的。 当时石勒也在向平阳进兵,但是没有人向他投降。石勒大怒,派主力急攻平阳,但是当石勒攻克平阳城的时候,勒明已经带着平阳城一万五千人投降了刘曜。晚了一步,除了残破的平阳城,石勒什么实惠都没有得到。 刘曜没有履行他的承诺,仇人就在眼前,哪里还有什么拥立之功可言!恰恰相反,复仇的怒火高过一切,勒氏家族也没有了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美丽的皇后、太后送给了别人),刘曜毫不犹豫举起了复仇的大砍刀,斩勒氏全族。 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绣的人,不仅杀了曹操的儿子和侄子,还杀了他的贴身爱将典韦,但后来,曹操收留了他,没有为难。那是事出有因,曹操自己有错在先;那是大业初建,曹操需要贤人相助,不能为难。 很明显,勒氏家族不具备任何刘曜必须依赖的条件。 大仇得报的刘曜很是惬意,憋在心口的恶气终于出了,正准备往他的龙榻上好好躺一躺睡个安稳觉,突然发现,在他的卧榻旁,居然还躺着另一个壮汉,石勒,比他还要强壮、还要魁梧。 惊出了他满身的冷汗。 第(3/3)页